hlnycfck
《種地吧3》是由楊長嶺執導,陳少熙,何浩楠,李昊,鷺卓,王一珩等明星主演的真人秀綜藝。
《種地吧》第三季繼續不忘初心,紮根土地!春生夏長,秋收冬藏,四季輪迴之間,生命的篇章一直在延續。十個勤天要在後陡門繼續精耕細作,也想去探索更廣闊的農業天地,去耕耘新的土地,去認識新的朋友,去往每一個需要十個勤天的地方!
《種地吧3》別名:種地吧第三季,種地吧第3季,於2025-02-28在閃電視頻首播,製片國家/地區爲中國大陸,單集時長100分鐘,語言對白普通話,最新狀態更新20250628。該綜藝評分8.6分,評分人數13935人。
《種地吧3》迴歸,再度砍下愛奇藝熱榜第一。
誰也沒有想到,當初並不被市場看好的一檔種地節目,竟然成爲年輕人的電子烏托邦、平臺收視王牌。而陪伴着《種地吧》一路走來的冷眼,也對這次《種地吧》系列的迴歸翹首以盼。
這三年,冷眼看了不少想復刻《種地吧》的節目和綜藝案子,也讀了不少嘗試解析《種地吧》爆紅根因的文章。各類洞見都有,但冷眼看下來總覺得還差點意思。
所以趁着第三季已開播,冷眼再次對《種地吧》進行了一次全盤梳理。
這次,冷眼想以三個問題爲緣起,再和大家聊一下《種地吧》。
《種地吧》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?
這是近兩年冷眼最想聊的一件事:《種地吧》究竟在講一個什麼故事?
在《種地吧》爆火之後,冷眼看到過最多也是最錯誤的判斷,就是把《種地吧》定義爲一個田園治癒類、養成類節目。
不可否認,田園、治癒、養成確實是《種地吧》的一個標籤,但在冷眼看來,這些標籤無一能構成節目爆紅的根因。
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,讓年輕人早已不願意將希望寄託在虛無縹緲的“遠方”,內卷的節奏也讓他們無暇去暢想一場詩意的田園牧歌。
比起眺望遠在天邊的“美好生活”,現在的年輕人們更想要看到的,是具象的生活錨點,哪怕是通往錨點的一條路。
那麼,《種地吧》要如何應對呢?
冷眼回看了第一季時我們與楊長嶺導演的對談。楊長嶺導演的回答是:
《種地吧》是一個想讓年輕人踏踏實實做點事,讓年輕人能感受到,付出一定能有所回報的故事。十位少年帶着“迷茫”而來,各行各業,籍籍無名,想要在人生裏做點什麼,卻真的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麼,於是臉朝土地背朝天,將希望寄託於土地之上。
可土地的故事要怎麼講呢?
在楊長嶺看來,
“種瓜得瓜、種豆得豆”是土地最基本的敘事原則。第一季,一上來就是天崩開局。少年們要在10天的時間裏收完水稻,種下麥子,否則一旦下雪,不僅播種的時間錯過了,整個節目也無法進行下去。
但好在種地的第178天,少年們迎來了“小麥覆隴黃”。
經過冬,走過夏,曾經冒着天黑、暴雨種下的麥種成爲了翻滾的麥浪,一輪完整的生長讓少年們第一次親身經歷了“種瓜得瓜、種豆得豆”的感動,而這就是自古以來土地對這一句話週而復始的證明。
可爲什麼同樣是戲劇衝突,《種地吧》的“戲劇故事”總能如此紮實動人?
在冷眼看來,這是因爲當你真正走進土地後,那些源遠流長,被幾千年的口口相傳,驗證過吸引力的土地故事模型,就會真實發生。
面對着地勢不平、積水泥濘的魚塘田,毫無經驗的少年們手撒1200袋有機肥,人力輔助旋耕機翻土,纔將142畝泥漿地平整爲可以播種小麥的旱田,
這是《愚公移山》模型的再現。在雨雪交加、冷風冷雨的夜裏跳入齊腰深的的冰冷水渠,借鑑大禹“疏川導滯”的思路疏通原有溝渠並擴大排水口,甚至還利用竹竿和木板搭建臨時支撐結構,防止溝渠二次堵塞,
這是《大禹治水》的人定勝天。而當我們回看整個種地三年,節目甚至完美契合了
《后稷教稼穡》的神話故事模型。毫無經驗的少年們在短視頻上自學農業技術,懵懵懂懂地種下第一顆種子,在不斷髮現問題的過程中解決問題,一步步改良耕作方式,正如后稷少年時的農業探索。
而當後陡門的“試驗田”成功之後,少年們又走到其他地方幫助農民的農業生產,甚至因地制宜地推動農業變革,在冷眼看來,不就是新時代的“教稼穡”嗎?《種地吧》最厚重的底,就是土地的厚德載物以及人與土地的共榮共生。
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。
多少編劇把情節翻來覆去,套用的無非就是幾個基礎故事模型。而當你的故事,結合在了時代情緒之上,結合在了中國人基因裏的土地敘事上,成功就是必然的走向。
《種地吧》究竟是怎麼“種地”的?
這是看起來很繞口的一句話。
衆所周知,繼《種地吧》爆火之後,各大平臺、團隊,都帶着節目一窩蜂地“種地”去了。
可當這麼多藝人被扔到田間地頭上,最終被市場留下的還是隻有《種地吧》。
爲什麼?
這讓冷眼不禁思考,《種地吧》究竟是怎麼讓少年們去“種地”的?
冷眼總結的第一點:
讓少年的成長髮生在土地上。三年前少年們第一次和土地接觸,1天10個人一共割了3噸水稻。正當少年們要爲自己的成果開心時,發現這一點點的成果,還不夠起烘量。
也更不必說,後續陷在土裏37次的收割機,晚了10天的小麥播種,各式各樣的返工。
而有趣的是,第三季的第一期,節目組好像有意重複了第一季的場景。
同樣是收水稻,過去是6天62噸,現在是5個小時,423畝,166噸。
而相比起第一季的爭執、疲憊,第三季的少年們輕鬆地哼着歌,麻利地操作着機器。
這些轉變不是靠真人秀去製造的,它們不來源於少年們之間的衝突、磨合,而來源於一顆顆種子的種植、發芽、生長、抽穗、灌漿,少年們在勞作的全過程中看見了腳下土地的變化,土地也印證了少年們的成長。
第二,讓少年的成長回饋於土地。
說實話,在第一季收官時,冷眼就曾猜想過《種地吧》後續的故事發展。甚至,冷眼很慚愧地說,如果是讓冷眼操刀,可能大概率第三季應該在講十個勤天公司發展的商業故事。
而實際上,在經歷了第二季、《你好,種地少年》一系列的產業化技術、開發研學之旅後,少年們再次回到了土地。
第三季第一站青海囊謙,白扎鹽場的鹽農世代靠鹽爲生,但銷路缺乏,三萬餘斤鹽滯銷,年輕的一輩爲了生計大多走出家鄉。
一開始看到囊謙紅鹽的故事,冷眼又以爲《種地吧》會像其他節目一樣,或多或少藉着流量帶帶貨。
但《種地吧》的做法再次超乎了冷眼的想象。
少年們意識到節目的流量或許能爲農民解決“陣痛”,但當他們離去,一切又會回到一開始的狀態,因此少年們開始思考,怎麼樣能實打實地幫助到農民。
就像在青海囊謙水電系統不完善的蔬菜大棚裏,辣椒西紅柿都因爲缺水而枯萎,王一珩當場就提出節水的氣霧栽培技術,並向大棚主人成林介紹了氣霧栽培的原理,趙小童一回到後陡門就考慮起大棚的光伏發電,聯繫起太陽能板商家。
而到了東北,少年們更是在零下十幾度,天還未亮的清晨,實實在在地跟着當地農民打了好幾天的沙棘。
當從各地學來的農業知識回饋到新的土地上,少年們竟也成爲了“爲土地撐傘的人”。
下一個《種地吧》要如何復刻?
聊完了內容的敘事,冷眼最後想從平臺和製作的角度再來聊聊。
當一個現象級的節目出現,這個賽道便馬上會人滿爲患,這是綜藝行業很現實的事情。
可我們真的找到做出下一個《種地吧》的方法論了嗎?
冷眼自己的答案是:
不消費,做實事。首先,
不消費土地。主打遠離城市喧囂,迴歸自然的節目數不勝數,可回看這些節目,土地起到的總是“背景板”的作用。即使在所謂的農業活動裏,敘事的核心一定還是嘉賓之間的人際互動。
但在《種地吧》,冷眼看到了當前任何一檔節目都沒能做到的,
對土地足夠的敬畏和尊重。回顧整個《種地吧》的製作,導演團隊從籌備階段就把能種的東西都種了遍,反覆試錯。而確定了少年的人選後,是讓少年們提前考下了各種技能證書,甚至是先試種了1個月才能真正上節目。而後,則是我們剛剛提到過的,各類農業技術的研學。
試問,想復刻《種地吧》的節目,在“種地”這件事上,做到《種地吧》的基本功了嗎?
其次,
不消費議題。一檔以“農業”爲核心議題的真人秀,真正能爲農業帶來什麼?
《種地吧》第三季給了我們回答。
你可能很難想象,一檔真人秀,甚至是一檔有極強黏性粉絲羣體的真人秀,敢在內容的處理上,把大篇幅的內容重點放在“敘事客體”之上。
依然是青海囊謙,比起少年的故事,我們看到了:
鹽農們用幾塊鹽地養活了幾代人,當卓沅問起鹽農江羊巴桑的心願,他只是說“希望年輕人能接手這份工作,不爲生計,只爲把這個傳統和手藝維持下去。”
玉樹藏醫藥職業學院校長更確木蘭創辦的芫根濃縮飲料廠,最初的目的也只是讓藏醫學校能正常運轉,讓更多的人能看得了病,讓免費上學的學生們還能有一份收入傍身。
黑龍江林口縣的沙棘種植戶高克新,沙棘樹前五年不長果子也沒有經濟效益,但爲了改善水土流失,也爲了給當地人一份生計,入不敷出也堅持到了現在……
冷眼看到很多留言,說這一季的《種地吧》有了紀錄片的質感。
的確如此,在娛樂化之外,
如何既保證真人秀的戲劇張力,又能打造出紀錄片般的社會價值、認知價值,將會是《種地吧》要去挑戰的更大議題。